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2的文章

IS研究資料

圖片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理性行為理論 Fishbein and Ajzen 1975; Ajzen and Fishbein 1980.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ory_of_reasoned_action 分析態度如何有意識地影響個體行為,關注基於認知訊息的態度形成過程,其基本假設是認為人是理性的。他是各通用的模型,他提出任何通過態度和主觀準則來間接地影響使用行為,這使得人門對行為的合理產生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 Attitube 使用系統好不好的行為態度是正向或是負向,他會對行為結果的主要信念及對於這結果的重要程度估計所決定。 TRA理論認為人類經常是相當理性並且有系統地使用合適的資訊 (Fishbein and Ajzen,1975)。根據TRA理論,一個人從事特定行為 (behavior)乃是取決於執行這種行為的行為意圖(intention)。行為意圖則被個人的態度 attitude)及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依照相對的權重所共同決定。而一個人對於行為的態度是取決於執行該行為的後果之主要信念 (belief)以及對於那些後果的評價。最後,一個人的主觀規範則取決於規範性信念以及順從的動機。主觀規範代表著影響當事人之重要人士對該行為持贊同 或反對意見,並影響當事人之認知,態度則是指個人對於某一特定行為的正負面情感,行為意圖反映了個人對於從事某項行為的意願 (Fishbein and Ajzen,1975)。 純資管領域的理論,以下列兩個為最常被使用: 1.科技接受模型 TAM 2.資訊系統成功模型 科技接受模型 (TAM) Davis 1989.   ref: 以 TRA 為基礎,建構一個資訊科技接受的行為模式,此模式主要目的在於解釋和預測使用者對資訊系統的接受度,是目前最常被用來研究使用者科技接受行為的理論模型之一。 1.「知覺有用性」:定義為「在組織情境下,潛在使用者主觀認為使用某一特定系統將有助於工作績效的可能性」,當對於系統具有高的知覺有用性時,使用者將產生正面的使用態度。 2. 「知覺易用性」:定義為「潛在使用者認為使用某一系統的不費力程度」,亦即若使用者相信使用此設備是簡單的、省力的,則此設備越容易...

個案研究方法

 本週侯老師介紹個案撰寫的時機點及個案撰寫的方法,最後並以依各完整的個案介紹如何做個案研究。     通常在決定研究主題的時候有幾個原則需要考量。當問題沒辦法量化的時候,可用個案做交代。當研究者在實際行為的事件上擁有的操控程度,對於這問題的分析可以更深入的剖析。研究重點在當時的歷史現象做記錄與分析。實務上研究策略有實驗法、調查研究、檔案記錄分析、歷史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眾多的方法,至於使用的方式則可以依情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採取個案研究的優點可以自實務經驗中觀察並延生理論,面對快速變化的資訊領域此方法能洞察新的研究主題。     接下來老師以陳學長的論文研究個案CIM的導入企業當做個案範本分析,將個案撰寫過程中的方式有系統的說明,從研究動機、主題界定、文獻收集、計劃書撰寫、研究方法設計、選擇個案資料、業界現場訪談最後再將個案整理分析,並做出結論與建議。     因為個案研究和個人的經驗有關,同學可以找尋和自身經驗有關的題目往自己熟悉的領域找尋題目,選定題目後如果是獨特而有代表性的可以以單一個案做探討,如果是普遍存在的就已多案例做比較分析。詳細的陳述個案發生的過程,透過個案方式的探討發想個案成功的因素與可能失敗的結果,從中了解個案中每個細節產生的變化,可以透過大家的發想討論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這也是個案教學法目前會受到歡迎的原因吧。

20120714本週心得整理

本週書報討論的內容很豐富,很多主題都是學習的領域,有工作或其他經驗來讀對於這些內容主題都有不同的感受。 黃三益老師使用個案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習有關於教育問題的討論,對於優秀、和普通資質的學生該如何判斷?目前學校教育的問題,及如何因應的討論?對於有小孩的自己非常的受用,並且讓自己回頭看以前讀過的教育心理學,每次讀並結合這段期間發生的經驗事件都有不同的成長。 郭峰淵老師從腦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的發現,應用或和生活中相關應用的分享。 第一堂課讓我們了解人類的大腦和猴子的大腦,在某些時候其實是一樣的。用了一些很生動的例子來明確的告訴我們,大腦在某些方面並沒有想像中的聰明且理性。 利用用了不同的形容 顏色的 中文字,表達和文字描述顏色不同的字義,但中文熟悉者唸起來很慢,但是上面的例子更換為英文的描述,唸起來又比中文快多了。這是大腦認知過程中的問題, 很生動也很有趣。 並且分享了人類在處理訊息時的方式,其處理流程為: 感官記憶Sensory Memory -->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  --> 長期記憶Long Term Memory 感官記憶:時間很短,約 1 秒鐘的記憶,透過感覺器官活動產生一個極短的記憶。 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最多只能處理 7 正負 2 的數量,如果超過則會排擠其他的記憶。 長期記憶:經過整理消化過後的工作記憶,有組織的被連結到長期記憶區塊,這樣就可以記憶下來。但這過程是需要時間寫入並整理消化的,容量則是沒有限制只要腦細胞還在增長,就可以一直學習並記憶。 這真的很有趣,以前讀書只知道努力花時間讀書就可以記起來,並且融會管通。但夠過了解人類的器官限制後,如果再學習的過程中知道自己的限制並且善用安排,就可以有更好的學習效率。 第二堂課介紹了著名行為科學家(ex: Daniel Kahneman)對於人類經常在不確定情形下決策的研究,證明了人類如何有系統的偏離標準經濟理論所預測的結果。並說明了一些框架、風險偏好、理性決策的一些認知偏誤的相關資訊,這些因為上學期決策理論中稍微有學到一些,在這裡又複習了一下。並且介紹人類的大腦處理這些訊息時的方式,另外也提到情緒也是造成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類也是演化而來的,理性與不理性的思考則是文明腦和原始腦的決定,但是能不能控制自己的大腦其實是可以透過不斷的...

ez hair

這是本學期的一個發想,或許有空時來實作也可能成為一個商業模式 三、收集消費者資料,精確掌握消費者 1. 專案構想:透過會員制度、儲值卡和消費者關係管理系統,將原本的紙本資料轉化為數位資料,以利管理與行銷。 2. 目標客群:擁有會員儲值卡的消費者。 3. 構想內容: 建置消費者關係管理系統,記錄消費者的消費過程及內容,例如:髮型樣式、髮質、消費的喜好等資訊,並且定期固定以Email或簡訊方式提醒消費者目前店內進行的優惠、特殊活動、或新技術儀器的導入,也順道提供消費者嘗鮮的優惠。此外,依據累積儲值金額、單次消費力、總貢獻度等個人化的資料,進行資料探勘(Data Mining),將消費者分為頂級、中級及一般之三類客群,進行主動式區隔化之服務組合的行銷活動。 行銷的第一個時間點是,消費者來到店內,預備消費產品而進行過卡的時候,櫃檯人員會依據消費者的所屬客群,提供適合的組合套餐,而套餐的內容是根據資料探勘的結果,目的在提升消費者的平均貢獻度和滿意度。 另一個時間點是,定期郵寄優惠折扣和組合套餐的DM給消費者參考。優惠折扣主要是針對冷門時段或新進設計師的預約,而組合套餐的內容是根據消費者的所屬客群及消費資料,郵寄的頻率是根據消費者的消費資料分析。郵寄DM的目標在於減少店內人力閒置的時段,提升冷門時段的營業額和新進設計師的成長機會。搭配網路線上預約設計師的服務功能,消費者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喜歡的設計師何時有空,有別於電話查詢需要冗長的過程。兩者合併可提高三奇的產能利用率,而消費者享受折扣,雙方共創雙贏。 另外,透過消費者關係管理系統,可以在消費者同意下把髮型分享出來,他人看了這些髮型或許會發現某個髮型很適合,就會來找該設計師溝通互動,甚至預約美髮服務。

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經驗與記憶之謎

http://www.ted.com/talks/daniel_kahneman_the_riddle_of_experience_vs_memory.html 作者: http://wiki.mbalib.com/zh- tw/%E4%B8%B9%E5%B0%BC%E5%B0%94%C2%B7%E5%8D%A1%E7%BA%B3%E6%9B%BC 快樂的議題 - 認知的陷阱 1.經驗的我-經驗中儲存的我 2.記憶的我-活在當下的我 重要時刻和結尾的變化比較重要

Jill Bolte Taylor's stroke of insight(你腦中的兩個世界)

Jill Bolte Taylor's stroke of insight http://www.ted.com/talks/lang/en/jill_bolte_taylor_s_powerful_stroke_of_insight.html 關心過去和未來,把我們拼出來的當下連結到過去的經驗 生命的能量及現在活在當下的認知,分別是兩個半腦所負責的。 左腦控制著軀體用肢體運動來學習,右腦控制著意識的思考的能量,如果兩者沒有連結就會有讓自己產生靈魂脫離身體的感覺。

Frans de Waal: Moral behavior in animals(動物的道德行為) - 心得

Frans de Waal: Moral behavior in animals http://www.ted.com/talks/frans_de_waal_do_animals_have_morals.html 黑猩猩他們之間最好的關係是做愛 道德行為是因為動物間會互相回報,合作及互惠。 同理心:打哈欠會感染,這是同理心的基礎。 安慰這行為是由同理心開始。 不平等:會造成動物間的心理不平衡,由一個動物的實驗發現。這狀況就和仇富的心理狀態一樣。 道德是逐漸形成的,透過不斷的學習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