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3

Cognitive Biases(認知偏誤)筆記整理

在 wiki 上面有很多關於認知偏誤的主題,每個都很有趣。這些大多是行為科學家研究的主題,這學期剛好有機會機觸到每個主題都要仔細的研讀才是有趣....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gnitive_biases



1.Egocentric bias
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Egocentric_bias
Bias:egocentric bias自我中心偏誤
內容 :
1. 自我中心偏誤時人們會將團體活動的結果在進行歸因時誇大自己在活動中的貢獻。
2. 但是 egocentric bias 除了簡單地將團體的功勞歸功於自己積極成果,並也帶著自私的偏見(self-serving bias)。
3. Michael Ross and Fiore Sicoly ,在 1979第一次發現這種行為偏誤。
實例:
1. 結婚多年的夫妻各自評估彼此做家裡工作的比例,每對夫妻估算的比例加總起來,都超過100%。
2. 每位都只注意到自己做的家事的比重,低估了伴侶的貢獻。
心得感想:
1. 他和積極偏見(optimism bias)有點類似,但optimism bias 指的是表現出預期正面結果較可能發生的行為,並忽略負面結果,認為壞事比較不可能發生,或是比較無害。
2. 但是自我中心偏誤(egocentric bias)除了簡單地將團體的功勞歸功於自己積極成果,並也帶著自私的偏見(self-serving bias)。
3. 自私的偏見(self-serving bias),是指個人他們的成功歸因於內部或個人因素,但他們不好的表現歸於外部條件的影響。
避免或改善的方法:
1. 這種自我中心的思維對我們是好的,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
2. 激勵我們早上起床,幫助我們應付命運的重重難關。說服我們在困境中堅持下去。
3. 但需要定時以全貌的觀點評估所有工作完成的比重評估,如果無法看到或判斷事情的全貌比重不要輕易的歸因工作責任之區分。


2.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desirability_bias
Bias題目:Social desirability bias(社會期望偏誤)
內容 :
1. 社會期望偏誤是指在在量表施測時,應答者為了給大眾一個良好印象,傾向於以符合社會文化價值規範標準的意願,來代替真正意願進行答題的心理傾向。
2. 社會期許偏見的受訪者回答問題的方式,將被視以他人有利的傾向。
3. 它可以採取的形式報告良好的行為或報告不良行為。社會期許的偏見傾向構成了嚴重的問題與自我報告,特別是問卷進行研究。這種偏見干擾解釋平均傾向以及個體差異的解釋。
4. 特別需要注意的事其中有關於報告的主題是自我報告的能力、性格、性行為和吸毒等個人隱私或是不符合社會文化價值規範的題目。
實例:
1. 面對這問題:“你經常手淫嗎?“ 當受訪者可能會受到壓力的社會禁忌反對手淫,或者根據報告的頻率或避免回答這個問題。因此手淫的自我報告調查所得的頻率是可能被嚴重低估。
2. 面臨這問題,“你使用毒品嗎?” 可能會影響答辯的事實,受控物質,包括比較常用的大麻,一般都是非法的。受訪者可能會感到有壓力,拒絕使用任何藥物或合理化。
3. 這種偏見也可以影響性伴侶的數量的報告。 事實上偏見可能在不同組別的相反方向運行,而男性往往誇大數字,婦女往往低估他們的。在任何情況下,兩組的平均報告有可能被扭曲的社會期望偏差。
心得感想
1. 在做統計的時候,如班上活動或是上課教學問題的發問,需要避免如果問題是牽涉到個人的細節時,常會有這樣的偏誤狀況。
2. 例如在公眾場合問問題的時候,如問題是跟個人隱私有關係的可以透過其他發問法包裝後才發問。
避免或改善的方法:
1. 匿名法與發問法可以改善一些,但仍很難完全避免。
2. 在測驗中,社會期望偏誤是很難完全避免的,但仍有其降低的方法
1. 限定時間。基本假定是-時間短,回答者的反應較直接,將可減低社會期望偏誤的影響,反之,時間較常,社會期望偏誤的影響較大。
2. 個別施測與團體施測。
3. 問題的詢問方法。可將問題的目的隱藏,讓受試者無法一眼看出

3.hot hand fallacy
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Hot-hand_fallacy
Bias題目:hot hand fallacy (熱手謬誤)
內容 :
1. 熱手謬誤是一種信念,尤其適用於籃球運動。熱手是在關係到籃球球員相信他們的下一球的投射來自於他們所取得的前兩個或三個連續頭射入球的信念。
2. 然而,研究表明,一個球員出手的進球機率是獨立的,也就是說投籃的入球機會運動員將大致與其生涯平均接近(例如一個罰球)。
3. 當球員連續投籃20球,他將有順序的命中和未命中的數量。看到連續命中和未命中的機會序列的人會說,他的投籃命中率在(有熱過的手或過冷的手是有差異的)。
4. 熱手謬誤也很普遍存在於許多不同的運動,不只是籃球。在排球它被廣泛接受,熱手的存在可以影響教練對於球員的分配決定。
5. 熱手謬誤可以改變的球員心理行為和球員的成功或失敗率。
實例:
1. 林書豪在大學時期的罰球命中率約為 73% ,在進入NBA後因為沒有很強烈的選秀排名背書,所以讓他的上場時間很短暫。但是上場後就已罰球的表現而言,第一年是 76% 第二年是 79%,持續的上場讓球員心理行為信心增強,並透過自身的努力改變提昇入球的機會。
2. LinSanity 連續贏七場期間是熱手效應最明顯的的狀況,大家因為媒體的持續關注球隊戰績的連勝,讓大家擴大將整個球隊的球員都是在熱手上,也認為 2012/2/17 對上最近戰績不好的黃蜂隊(85/89輸球),也應該更可能產生八連勝的熱手謬誤。
心得感想:
熱手現象對於人類自信的增強是有幫助的,可以讓我們認為為了獲取連續的進球而更加強的努力練習。正循環的狀態下可以進步成長。
避免或改善的方法:
比賽出現連勝或連敗或其他事件連續同樣出現的情況,需要更細心的判斷他是人為的還只是單純的統計機率事件,避免陷入決策上面的陷阱。

4.Illusory correlation
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Illusory_correlation
題目:Illusory correlation(幻覺相關現象)
說明:人們喜歡對偶然事件做解釋,illusory correlation 現象中看得最清楚。當人們相信兩類事件通常應該一起發生時,就會認為兩個事件一起出現的頻率是比較高的,即使它們同時出現的情況是隨機發生的,而且不比任何其他兩個事件同時發生的次數多。也就是說,人們甚至在隨機事件中,也傾向於見到他們預期的相關,他們看到了並不存在的結構。
實例:
聽人家說「喝茶的人都很長壽」,於是你會注意到許多長年喝茶的人都很長壽,然而,可能被忽略的是,事實上也有許多長年喝茶的人並不長壽甚至早逝。這些現象的共同特徵都是,當事人依據既有的假說去搜尋足以肯定該假說的「證據」,因此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反例」。
心得感想:
以前小的時候以為星期二會有排骨便當,於是每週二都很期待排骨便當的出現。後來才知道,原來自己因為喜歡吃排骨便當而和星期二產了了幻覺相關的聯想。
避免或改善的方法:
1. 決策過程避免忽略負面的訊息,應該更多加廣泛的收集訊息避免決策上面的偏誤。
2. 避免小範圍的抽樣調查及個人經驗影響,讓自己忽略了更嚴謹的求證過程。

5. outcome bias
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Outcome_bias
題目:outcome bias(結果偏誤)

內容 :
1. 結果偏差是指以結果論成敗,而不管決策當時是否做了正確決定。人生充滿不確定性。有許多牽涉到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問題,都沒有正確的答案。
2. 因此,人們只能做出他認為理性、看起來正確的決定,但由於預料之外與難以預料的情況,做出的決定未必能產生理想結果。
3. 結果偏差讓人們過於強調實際發生的事情,而忽略了決策本身的好壞。
4. 在交易時,就連正確做法也會造成虧損交易,甚至損失接踵而來。這些損失會讓交易人對自己和他們的決策過程產生懷疑,而由於他們一直以來所使用的方法產生負面結果,因此完全加以推翻。
實例:
1. 2008年的金融海嘯讓很多投資人虧損嚴重,以致於投資人2009年普遍因2008年的結果而操作保守錯失投資行情。
2. 但就歷史數據告訴我們,跌深後必會反彈但當下讓人們因為過於強調實際的事件,而投資操作的事件的好壞。
心得感想:
投資股票、基金短期來看如果遇到一些重大的事件可能會有立即的虧損產生,但是只要過程信念正確長期投資還是會賺錢的。
避免或改善的方法:
虧損是交易的過程中的一部分,就已全面性的看待投資或是事件的全貌。如果虧損只是其中一個過程,最後結果是賺錢的那短期的虧損看來是結果的偏誤。

6.Attributional bias
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Attentional_bias
題目:Attributional bias(歸因偏見)
內容:
日常生活中,當個人推斷自己或別人的行為原因時,常因沒有充分的時間與資訊,或即使有足夠訊息也無法全盤掌握,很容易形成歸因偏差。常見的有下列幾種:
1. 基因歸因謬誤:指解釋或推斷別人行為原因時,往往忽略外在環境因素的可能影響,而傾向於認定為其個人內在特質。
2. 行動者或觀察者效應:觀察別人行為時,常以其人解釋,對自己卻以情境解釋。
3. 「自顧」偏差:人常認為有利自己的結果是個人內在特質使然,不利則是外在環境因素造成的
實例:
1. 基因歸因謬誤:如面對開會遲到者,就常下斷語說「他是個喜歡遲到的人」。
2. 行動者或觀察者效應:如看到有人走路滑倒,可能立即說「他太不小心了」,可是如果自己跌倒了,卻責怪路面顛簸或太滑。
3. 「自顧」偏差:如很多學生認為好成績是自己努力或智力過人的結果,壞成績則是老師偏心或其他原因所致。
心得感想:
投資或工作決策時,需要有充分的時間與資訊來了解事件的原貌,讓訊息足夠以避免歸因偏差。但通常時間總是不夠用,資訊也沒有那樣的充足,必須要靠經驗來彌補時間的支出。
避免或改善的方法:
1. 在資訊不充足時,不要下斷語來評斷他人。
2. 評斷事件站在他人及自我立場設想,比較分析後再做決定。
3. 對於自身的價值評斷,需要有更高的標準要求,避免陷入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況。

7.Belief bias
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Belief_bias
題目:Belief bias(信念偏誤)
內容:
我們傾向於將符合既有信念的命題,視為邏輯上正確推論的結果,這種偏誤稱為信念偏誤。
實例:
1. 他們把「真實」和「正確」錯誤地擺在一起相提並論。心理學家稱這現象為「信念偏差效果」。
2. 我們對現實世界都有著確定不移的信念,例如蘋果會掉下來是因為地心引力的關係。
3. 但是超導體(Superconductor)發現後對於磁力會被排斥這件事讓人無法置信與理解。超導體在低於某個「臨界溫度」,通常是接近「絕對零度」時,會產生所謂的「超導現象」,它的電阻會瞬間降為零,另一個驚人的現象就是它會開始排斥磁力。一塊磁鐵被超導體排斥而懸在空中,且可以跳脫地心引力的束縛。
心得感想
1. 如果我沒受過教育,沒有人告訴我地球是圓的時候,我還真的以為地球是平的。
2. 如果沒有看過超導體的實驗,沒辦法相信竟然物體可以懸浮在空中,且做出一般磁鐵做不到的行為。
避免或改善的方法:
避免以井底之蛙的角度窺看天空有多大,對於他人的創新意見別用原本既有的思維去理解,多多接納不同的想法並試著以他人角度看待結果才有辦法改善原本個人既有的偏誤。

8.Pygmalion Effect
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Pygmalion_effect
題目:Pygmalion Effect(比馬龍效應)
內容:比馬龍效應,又稱為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sy)。係指一個人對於他人的期望,往往成為被期望的人自我實現的預言,亦即一個人期望他人成功,他人就會成功;反之,期望他人失敗,他人就會失敗,也稱為教師期望原理。
實例:
1. 如:學生自認為愚笨(或經教師評定),其學業成績將日漸低落;原因是自我預期將直接影響其動機,間接影響其努力,結果將如同其預期。
2. 教師的預期也會產生自驗預言,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差別的態度將影響學生自尊自信,結果形成學生的自驗預言。 教師對學生有意無意間會產生一些期望,這些期望的產生可能因教師本身的經驗學識或偏見,而有好或壞的期望。如預期者換成別人(如教師預期學生),其後效影響稱為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心得感想:
比馬龍效應常用在教育上,不論是對自己的小孩或是對於自己的學生,也可以使用在工作上,對於員工的期待。管理上我們期待員工是聰明、積極、努力,經過長期累積不斷的加強這樣的信念,則他就會變得如自己想的這樣。但每個人的狀況有快慢的差別。
避免或改善的方法:
這是一個正面的偏誤,可以用於教育上並對於學生產生期望的效果。

9.Rationalization
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Rationalization_(making_excuses)
題目:Rationalization 合理化(找藉口)
內容:
1. 在心理學和邏輯合理化(也被稱為找藉口)是一種無意識的防禦機制,其中認為有爭議的行為或感情在邏輯上是合理的,並在一個理性的或邏輯的方式來解釋,以避免任何真正的解釋,並作出自覺地容忍甚至令人欽佩的行為。
2. 合理化鼓勵不合理或不可接受的行為,動機,或感情,往往涉及特殊假設到。這個過程從全意識(如提出免遭他人嘲笑的外部防禦)大多是潛意識。
3. 人因各種原因合理化。合理化可能分化問題的行為或感覺原來的確定性解釋。有時合理化發生時,我們認為我們知道自己比我們做的更好。這也是一個非正式的推理中的謬誤。
實例:
1. Makiyo 不願意繫安全帶、要求司機開快車,最後做出打司機行為後,為了掩蓋自己酒醉打人的真相隔天使用性騷擾打算合理化這事件的行為,為自己找藉口。
2. 日本人友寄隆輝,因為喜歡Makiyo,當下受到自己喜歡的女生鬆慫恿而逞英雄,在台灣土地上做出犯罪的行為,造成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心得感想
1. 現在人心險惡,有不少女生會利用男人,去做一些見不得人的荒唐勾當。(當然男生利用女生也時有所聞)
2. 責任感、及積極正面態度的培養,才有辦法去除這些不合理的事件。
避免或改善的方法:
1. 在合理-化事件前,請自我檢查自所做的行為是否於理有據?有沒有踰越法律或道德的界限?
2. 自我要求不要為任何事件找藉口,過多的藉口只是將自己的錯誤合理化成為自己可以接受的事件。

10.decoy effect
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Decoy_effect
題目:誘餌效應 (decoy effect)
內容:
1. 就是指人們對兩個不相上下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因為第三個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個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
2. 被“誘餌”幫助的選項通常稱為“目標”,而另一選項則被稱為“競爭者”。
實例:
在電視機銷售中,商家將供展示的電視機進行分組時,故意設計瞭如下可供對比的選擇:
1. 19英寸 LG 2000元
2. 26英寸 sony 3000元
3. 32英寸 samsung 5000元
你會選哪一台呢?你一定和商家想的一樣,雖然你不確定LG比三星要合算,但最終你再三權衡後會更傾向於選擇放在中間的那台SONY。 是的,SONY電視機一定也正是商家在這一季中最想賣的產品。
心得感想:
這樣的行銷技巧還存在於各種各樣的商品銷售中,餐廳的菜單上會有至少一個很貴的高價菜即使從來沒有人點,或者你點了店家也會說剛好賣完了。這道高價菜的存在或許並不是要吸引顧客選擇它,而是誘導你點第二貴的菜。 因為當你看到有貴得如此離譜的菜之後,一定覺得第二貴或是更便宜的其他菜是如此的“物美價廉”。
避免或改善的方法:
1. 不論見到多麼便宜的商品,無論見到多少被“誘餌”襯托得極為誘人的“目標商品”,都不要輕易地掏錢,只要堅守一條準則「只買需要的那件商品」。為了保證這條準則更好地起到效用,建議可以在購買之前問自己三個問題:
2. 少了這件東西,我的生活是不是會受到巨大影響?
3. 是不是可能買到比這裡更便宜的商品?
4. 是不是一定要今天就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